季安寫了《青梅腳踏車》: https://reurl.cc/80ogRX
一如往常,帶領讀者既視的敘述手法,帶有一點點藤井樹那種不知道在憂愁什麼的收尾方式。下面本文是幫忙延伸、補完、還有記憶修正。
-------
《女朋友》
我國中的時候並沒有交女朋友,但這個部分不完全是季安記錯。我的初戀女友是高一寒假左右開始和我交往的,但我和這一任女朋友在整個國二和國三期間都很密切地相處在一起,我們經常在學校較量誰的成績比較好(她比較好);我們一起去補習再一起騎腳踏車行過一段回家的共同路線。因此很多同學都以為我跟她是從國中開始交往。
真實的情況是,國中時我沒有喜歡她,我後來問她,她說她也沒有喜歡我。我一直到國三都還在暗戀公民老師,而且天真地認為,八年之後我會回來追她,到時候我 22 歲她 30 歲,不但剛好還聊得來,而且社會經濟地會也還不會差太多。我是純然的戀姊情結,我一直都喜歡年紀稍長的女性,因為同年紀的女生對我來說都太幼稚了,而且經濟能力也還不夠穩定。
《林軒》
林軒並不是我上《大學生了沒》節目才開始用的名字,我從國中就開始使用這個綽號了。國中的國文課會學到簡媜老師的《夏之絕句》,我很喜歡老師的文章,便模仿老師用簡媜筆名取代本名簡敏媜,我在考卷跟習作本上的簽名都開始把林裕軒寫成林軒,老師跟同學就開始叫我林軒。因為身邊的人幾乎都這樣叫我,我就一直沿用這個綽號到高中、到大學、到電視節目上,甚至到今天。我甚至在康熙來了講過這段故事,這麼瑣碎的小故事,竟然沒有被剪掉還播了出來!
季安國中時沒有叫我林軒,那是因為跟季安同班的 Boy 從國小就認識我了,所以 Boy 都叫我裕軒,敬凱也都叫我裕軒,敬凱是因為瀚生才跟我變熟的,瀚生從幼稚園就認識我了,自然也叫我裕軒。很多人認識我很多年都不知道我本名叫林裕軒,我並沒有想要背棄本名,也沒有很刻意請別人喚我綽號。我會在自我介紹時說,我是林裕軒,大家都叫我林軒。但我確實還是很喜歡林軒這個綽號,我想這個綽號是我跟文學之間小小的只有我們彼此知道的連結。
《季安》
我和季安不是在補習班認識的,而是在暑修班認識的。五福國中會在暑假開設暑修班,這個暑修班並不會先修下學期進度,也不是要補強成績不好的學生課業,僅是把學校空間開放給雙薪家庭或是不想要小孩暑假遊手好閒的家長,有一個地點可以丟包孩子。我跟季安剛好都是被丟包孩子,但我們班報名的人實在太少了,就被迫合併到八班一起上課,季安跟 Boy 都是八班,Boy 是我小學就認識的朋友,我們因此打成一片。
如上述,這個暑修班並沒有任何學業目的,因此一週 30 堂課,學校安排了大約有 16 堂到 18 堂左右的體育課。既然學校都如此安排了,當然也不能辜負學務處一番苦心,我們自強不息,專心致志,整個暑假都在打球。我對季安的第一印象就是,這傢伙投籃姿勢為什麼這麼像 Mike Bibby 呀?因為我是屬於 T-Mac 派系那種拔到最高點快要下降的時候再轉一下手腕的出手,完全想不通這傢伙是在 1.5 motion 個什麼勁兒?而且明明也不是平頭或光頭,打球時候還硬要戴一個頭帶,難不成真的是個 Mike Bibby 迷?想耍冷門來證明自己很酷?後來才知道他其實是 Vince Carter 迷…。
《我的腳踏車》
季安對於我的腳踏車的描述完全正確,連我說過的話也完全精準再現。我確實不是車迷,對腳踏車、機車和汽車一概不研究。出社會後的我也經常面臨一窘境,當男同事聚在一起時,會痴狂地討論 BMW 和 Audi,但我完全插不上話。別說是男同事,很多女生也比我懂車,四五歲的小孩如果跟著大人看雜誌,應該都有懂比我多。
我最早是騎一台高階的美利達自行車,特殊合金輕量化但更富彈性與耐久度,但那台車很快就被偷走了(不是在五福被偷)。我後來就換一台比較一般的捷安特,也就是季安文中所述那台車,講比較一般但應該也要三千多塊,謝謝我爸買腳踏車給我。我不拆籃子也沒裝火箭筒,因為這樣可以把負載最大化,也可以合理地拒絕載送其他人。當然也不會裝牛角或換零件,那種陽極處理金屬色調並不是很符合我的美學。但我並不覺得改車的同學一定就是屁孩。我完全有理解那種機械工藝的樂趣所在,只是我選擇把熱情投注在其他地方而已。
《五福國中》
五福國中是一間很有趣的學校,位於文化中心正對面,這是高雄最人文薈萃的一代。這是一間明星學校,因為學區家長多為家境不錯的市民;這是一間升學學校,因為老師嚴格的督促每年都有不錯升學率。明星學校,少不了非學區的學生掛戶籍來就讀。雖然升學率好,但學校並不採取能力分班。因此每個人在每個班級,你都會有書呆子同學、小太保同學、低收入戶同學、住在百立建設的同學,一起生活和學習。
我跟季安都屬於那種,成績還不錯,但還滿愛玩一些有的沒有的小孩子。像我們這種特質的學生最可以佇立於五福國中社交金字塔塔尖。因為你會同時受到老師喜愛,也會被多數同學尊重。當你跟成績不錯的同學在一起討論作業時,他們會覺得你的日子過得比較有趣;當你跟愛玩的學生出去玩樂時,他們會覺得,明明一起玩樂但你總是功課較好的那一個。反過來對於我們本身,好處是在這個階段我們會嘗試跟不同光譜的同學相處,並且認知自己在光譜中的相對位置。
《是緣份還是共同背景呢?》
文中提到石捷、Boy、我,還有幾位不是很常一起騎腳踏車,但現在還是會一起聚會的朋友。這其實不是我的核心交友圈,現在一年之中我大概會跟季安碰面兩次最多三次,但我從國中以來就沒有停止跟這些朋友混在一起過。我曾經有思考過,為什麼會是這些人呢?
首先我和季安總是會在同一個地理位置出沒,我在師大分部念大學,季安念台大,所以我們可以一起在公館混。我跟季安現在都在內科上班,曾經公司還在同一大樓的不同樓層而已。我們現居地也在一個辛亥隧道的前後而已,隨時都可以相約在地震中心投籃。
我和季安有很多類似的背景,每次季安分享小學跟國中的事情,就會發現他大量學習大他三歲的哥哥,以哥哥為目標,而我也一直是我姊姊的影子,我現在的人格特質當中有七成是在國小國中期間模仿我姊而來的。我跟季安都喜歡打籃球,也學習古典音樂,我們都玩樂高、打電動、閱讀、是高雄人、家庭小康、不愛睡覺,這個交友圈任抓一個人都有上面一半以上的背景。
最後,季安從國中我認識他到大概大學尾端,他都極力從事那些會被覺得很屁的事情,我隨便都可以舉出一堆例子,我這邊只寫比較沒有含扣空間的幾點。18 歲以前改腳踏車 18 歲以後改擋車;打籃球的時候戴一個窄邊的毛巾布護肘在非關節處(跑一跑會掉到前臂,洗球時會把它拉到二頭);去西門町買十字架銀飾來戴,但根本不聽 Hip Hop 而是聽一些華語男偶像金曲。但我至始沒有覺得季安是一個屁孩過,因為一個家教好的人,做什麼事情都是蓋不過那個氣質的。你那個投。
照片從左至右分別文:石捷、Boy、季安、我。攝於 2022.11.2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