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主要是在介紹語言,不過前半部作者從不同民族對顏色的解釋不盡相同這件事情,開始大量討論演化以及腦科學。簡單說一下顏色這件事情,拿人類來舉例,在人類視網膜上有一種叫做視錐細胞的感光受體,人類的視錐細胞又有三種種類,分別可以接受不同範圍波長的光,總範圍大約是400奈米~700奈米,而這三種種類各自的範圍大約是所謂的物理三原色紅、藍,綠。這還只是接收訊息的部分,當訊息透過神經傳遞到腦部之後,大腦對於顏色的解讀又更複雜,其中還包含了各種補償作用、穩定化、標準化,以及個體差異。拿補償化和標準化來說,我們本身是台灣人一定都吃過也看過香蕉,我們知道香蕉是黃色的,這時候給一個台灣人看一根灰色的香蕉,我們看到的顏色會比實際上這根灰色香蕉的灰色再偏黃一點,同樣一根香蕉給一個俄羅斯人看,他則會看到比較接近這個實際上的灰色。
在讀完這本書之後,其實有某種程度的失望,原來我沒有辦法跟所有人分享我對顏色的體悟,這也讓我想起好多次跟朋友會爭論某個東西是綠色還是藍色,原來並非我們對藍綠色認知不同,有可能我們看到的真的是不同,今天如果有個畫家用了豐富的色彩完成了他的畫作給大家欣賞,事實上大家看到的是各自大腦對這幅畫的解讀。我們依舊孤獨地存在於自己的世界當中,顏色如是,其他感官或情感亦是。
回到這本書,我覺得如果沒有相關背景知識的話會有點難讀,很多部分的寫作方式有種論文的感覺,但也有設計很多有趣的實驗來論證各式觀點,這本書推薦給喜歡研究同時也在學習多種語言的人、喜歡了解不同文明的人,還有分不清楚陰性陽性的人(我指的是詞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