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是什麼? 2014.6.24
有句話說「不說話沒人當你是啞巴。」這句話就是在告誡人們,不該說話的時候不要說話,可是這句話說錯了一個地方,通常不會說話的人是因為耳朵聽不到所以不會說話,但是當你常常不說話,別人確實會以為你是啞巴,當你在一個環境裡面時常保持沉默,其他人就會覺得你不會講話,而不小心在你面前提到你不該知道的事情。另外孔子有云「多聞闕疑,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也闡述出要多聽話少說話,做事才不會做錯的道理。在華人的文化中,我們把「沉默是金」這樣的方法認為是種做人的好方式,我國中時很崇拜的一位數學老師,更是發揚這個道理,她經常說「沉默才不是金,說話才是金,沉默是鑽石。」小時候我都把她的話解讀成「老娘在上課你們給我安靜一點!」長大後才知道,原來沉默在很多時候確實是比發表些個人意見更為適合。
相反來說,過多的沉默,是令人窒息的。有的時候在學校上課,老師會丟出一個問題來增加課堂討論風氣,大部分的時候只會換來幾秒鐘的沉默與尷尬,因為很多學生認為我在上課的時候最後不要有太多意見,這樣會影響其他人學習,但是這樣的情況,對老師來說我相信是非常失望的,有些老師會以為自己教得很爛,所以學生一點想法也沒有,再來大部份的大學教授都是從國外拿博士學位再回國教書(就我所知我自己系上教授幾乎沒有本土博士),他們一定對於這種課堂的沉默感到非常不自在。孩童的沉默,也會有很多問題,在家庭裡沉默,可能會助長家庭暴力;在校園裡沉默,也會造就校園霸凌。而人民的沉默,容易造成社會積怨。所以大範圍來看,沉默也不見得是比較好的選擇。
我自己傾向於選擇對事情不要沉默,當我不知道或不懂時,我願意大方地告知別人,我也希望別人不理解我的時候,可以直接讓我知道。也許沉默與表態之間的選擇就是物極必反的一個好例子,說得太多做得太少,讓人感冒;該說話時不說話,令人無所適從,而正確的選擇開口和閉口,這就是言語藝術的價值所在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